培训机构宣传考证挂靠的现象确实存在,但需结合政策监管和实际案例综合评估其真实性及风险:
一、培训机构宣传挂靠的现状
-
宣传手段
- 部分机构仍以“高薪挂靠”“包过保分”等话术吸引学员,尤其针对建筑、医疗等热门行业证书(如一级建造师、心理咨询师等)。
- 常见承诺包括“无需社保”“企业直签”“年入5万+”等,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夸大收益、隐瞒风险。
-
政策背景
- 2025年社保唯一性核查趋严,住建部、人社部等部门严查“人证分离”,挂靠市场资源大幅缩水,合规证书(唯一社保)价格上升,非合规证书需求锐减。
- 培训机构若宣传挂靠,可能涉及虚假广告、合同诈骗等违法行为,多地已开展专项整治。
二、政策对培训机构的影响
-
监管升级
- 社保刚性化:企业必须为员工缴纳社保,挂靠证书需匹配真实劳动关系,导致30%非合规证书退出市场。
- 资质动态核查:企业更倾向招聘全职持证人员,挂靠需求进一步降低。
-
处罚案例
- 2025年多地通报培训机构违规案例,如淮安某机构因无证办学、虚假宣传被责令退费并罚款;北京某公司冒用清华名义宣传“高端培训”被罚10万元。
- 部分机构通过隐蔽方式(如微信群、朋友圈)继续宣传挂靠,但风险极高。
三、挂靠宣传的真实性分析
-
常见套路
- 虚假承诺:宣称“免考”“内部渠道”,实际无法兑现(如案例中某机构承诺“包过”但学员未通过考试)。
- 贷款陷阱:诱导学员分期付款或贷款培训,后续拒绝退费。
-
实际风险
- 法律风险:挂靠行为违反《建筑法》《劳动合同法》,持证人可能被列入黑名单,企业面临资质吊销。
- 经济风险:机构收取高额费用后失联,学员维权困难(如“高教通”虚假承诺退款无果案例)。
四、建议与结论
-
对学员的建议
- 警惕“高收益、低风险”宣传,优先选择正规培训渠道。
- 考证应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的,而非依赖挂靠收益。
-
行业趋势
- 政策推动证书从“挂靠工具”转向“职业能力认证”,全职持证者更具竞争力。
- 未来挂靠市场将进一步萎缩,合规化是唯一出路。
结论:培训机构宣传挂靠的现象仍存在,但多数为虚假承诺或高风险操作,学员需谨慎辨别,避免权益受损。
以上就是关于《培训机构还在鼓励大家考证说可以挂靠,是真的吗?》的全部内容。通过本文,我们了解到关于挂靠的一点经验。想了解更多挂靠人才、建筑人才、招聘相关信息资讯,请持续关注《挂靠网》!在这里,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。
最新评论